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只凶猛老虎的日常活动,通过生动的画面感传递出紧张危险的氛围。
前两句直接点出老虎的凶猛本性——它磨着尖牙,见到人就扑抓,像极了武侠片里突然跳出来的反派角色。这里用"竞"字强调老虎捕食时的凶狠劲头,让人隔着文字都能感到害怕。
中间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夜晚能听到老虎在其他村寨活动的声响,清晨能看到沙地上留下的爪印。它一出现就把狗吓得乱窜,树林里的乌鸦也惊慌乱叫。这些细节描写特别有画面感,就像用无人机航拍追踪老虎的行踪,通过其他动物的反应来侧面烘托老虎带来的恐怖气氛。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人们面对老虎的无奈——乘船经过的人只能远远望着芦苇丛叹气。这里的蒹葭(芦苇)既点明了故事发生在水边,又暗喻人们像随风摇摆的芦苇一样无力反抗。这种结尾留白的手法,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人与猛兽共处的危险环境。
全诗就像一部微型纪录片,没有直接说老虎多可怕,而是通过声音、足迹、其他动物的反应等细节,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种危机四伏的紧张感。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比直接喊"好可怕啊"更有说服力,正是这首诗最妙的地方。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