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都护骢马行(高仙芝,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歘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⑴随所致,飘飘(一作摇)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一作踠)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⑵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匹来自西域的骏马,通过马的英姿和经历,展现了它的非凡气概和壮志未酬的遗憾。

1. 马的来历与威名:
开头直接点明这匹马的身份——安西都护高仙芝的坐骑,名叫“胡青骢”。它从遥远的西域(流沙)来到东方,声名显赫。这匹马久经沙场,战无不胜,与主人心意相通,立下赫赫战功。

2. 战马的本性与遗憾:
虽然立下大功,但它并未像普通马匹那样被圈养起来享受安逸生活。它依然保持着战马的雄姿和斗志,渴望重返战场。它的蹄子坚硬如铁,曾经在交河(西域地名)踏破冰层,展现出惊人的力量。它身上的花纹像云彩一样美丽,奔跑时汗如血滴(传说千里马汗如血色),显示出它非凡的耐力。

3. 无人能驯的孤独:
长安城的壮汉都不敢骑它,因为它奔跑起来快如闪电,全城皆知。如今它只能戴着华丽的笼头,在安逸中老去。但它内心依然渴望冲出城门(横门道),重返战场。

4. 深层含义:
诗人表面上写马,实则借马喻人。这匹战马象征着那些功成名就却依然心怀壮志的英雄。他们渴望继续为国效力,却被现实束缚,只能无奈地接受平庸的生活。诗中流露出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惋惜,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埋没人才的批判。

5. 艺术魅力:
诗人用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战马的英姿和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语言豪迈奔放,充满力量感,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同时,诗中对战马命运的感慨,又让人心生共鸣,感受到一种英雄迟暮的悲壮美。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