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二树画梅歌
先生画梅如画龙,头角鳞爪森玲珑。
千枝万枝一气下,奔走雷电驱长风。
先画大干如截铁,细柯旋出摇青铜。
冻皴堆作盘错势,拳曲臃肿骄苍松。
攘臂奋腕绕席走,笔欲落纸神飞空。
须臾云气满四角,淋漓乱点寒花丛。
澹者欲傍竹篱径,艳者忽近珠帘栊。
繁英粲粲俨列屋,孤蕊脉脉嗟离宫。
就中五出未全出,将开不开春冲融。
踔厉奋发初挂敌,卒收险怪归中庸。
一时观者齐叫绝,彭门刺史心则忡。
忆昔曾作吴下守,讨春直到东圌东。
元墓石壁十里许,疏罗密织交纤浓。
瞥眼一别十六载,索笑但有清梦通。
间亭更忆林处士,俗骨欲换知无从。
晴窗喜见大泼墨,置身如在孤山峰。
始知先生有真宰,澹香清影常在胸。
画梅画骨兼画气,破万卷入青蒙茸。
张之高堂日坐卧,纵有庚尘乌能攻。
只恐破壁欲飞去,模糊雪海香濛濛。
千枝万枝一气下,奔走雷电驱长风。
先画大干如截铁,细柯旋出摇青铜。
冻皴堆作盘错势,拳曲臃肿骄苍松。
攘臂奋腕绕席走,笔欲落纸神飞空。
须臾云气满四角,淋漓乱点寒花丛。
澹者欲傍竹篱径,艳者忽近珠帘栊。
繁英粲粲俨列屋,孤蕊脉脉嗟离宫。
就中五出未全出,将开不开春冲融。
踔厉奋发初挂敌,卒收险怪归中庸。
一时观者齐叫绝,彭门刺史心则忡。
忆昔曾作吴下守,讨春直到东圌东。
元墓石壁十里许,疏罗密织交纤浓。
瞥眼一别十六载,索笑但有清梦通。
间亭更忆林处士,俗骨欲换知无从。
晴窗喜见大泼墨,置身如在孤山峰。
始知先生有真宰,澹香清影常在胸。
画梅画骨兼画气,破万卷入青蒙茸。
张之高堂日坐卧,纵有庚尘乌能攻。
只恐破壁欲飞去,模糊雪海香濛濛。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一位画家画梅时的狂放姿态和笔下梅花的万千气象,展现了艺术创作中"人画合一"的境界。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绘画过程(前16句)
用"画龙"比喻画梅,展现画家挥毫时的磅礴气势:大笔一挥如截铁,细枝盘曲似青铜。画家撸起袖子满场转,笔未落纸神已飞。墨色晕染间,梅花或淡雅如竹篱边的野花,或艳丽似珠帘后的美人,有的繁茂如宫殿列队,有的孤傲似冷宫独放。最妙的是那些将开未开的花苞,像刚上战场的勇士,最终收敛锋芒归于平和。
2. 观画回忆(中间12句)
刺史观画时想起十六年前在苏州赏梅的往事:元墓山十里梅林如罗网交织。如今只能梦中相见,想学林逋隐居赏梅却脱不了俗。此刻看画如置身孤山梅海,方知画家胸中自有梅魂。
3. 画作神韵(最后8句)
点明画家成功秘诀:不仅画梅的形态,更画出梅的风骨与精气神。这需要读破万卷书的修养,画中梅枝如书卷般苍劲。这样的画挂在家中,连灰尘都不敢沾染,只怕梅花会破壁飞去,留下满室朦胧梅香。
全诗亮点:
- 用"画龙"比喻打破常规,展现艺术创造力
- "将开不开"的描写精准捕捉梅花最美瞬间
- 通过刺史的回忆形成现实与画境的时空交错
- 结尾"破壁飞去"的想象,把画作生命力推向极致
诗人通过动态描写(画家作画姿态)、空间转换(由画室到记忆中的梅林)、虚实结合(现实画作与想象画面),展现了艺术创作从酝酿到爆发的全过程,最终揭示:真正的好作品,是艺术家把长期积累的感悟通过瞬间灵感凝结而成的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