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被贬官员的内心独白,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首联“万死投荒不拟回,生还且复荷栽培”是说:本以为被贬到偏远之地必死无疑,没想到还能活着回来,并且重新得到朝廷的任用。这里既有劫后余生的庆幸,也有对命运的感慨。
颔联“逢时已负三年学,治剧兼非百里才”是自我反思:虽然苦读多年,但面对现实政务,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治理地方。这种坦诚的自省很难得,说明作者是个实在人,不吹嘘自己。
颈联“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是全诗核心:只要对百姓有利,个人受点委屈无所谓;虽然仕途坎坷,但报效国家的志向从未熄灭。这两句展现了古代士大夫的责任感——官职大小不重要,关键是要做实事。
尾联“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摧”用比喻收尾:作者自比激流中的柱石,虽然力量微薄,但仍想力挽狂澜。这个比喻生动表现了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力感与不屈精神。
整首诗没有华丽辞藻,像朋友聊天般娓娓道来。我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会自我怀疑,会感到能力不足,但始终把百姓和国家放在第一位。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正是中国传统士大夫最动人的品质。
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