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作品用大白话讲了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背景设在淮河边的漂母(洗衣老妇)祠堂。
前两句描绘环境:淮河日夜奔流,两岸芦苇青青,祠堂老屋被炊烟熏得发黑——这里藏着"一饭之恩"的典故。当年韩信落魄时,这位洗衣老妇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封侯后以千金回报。
第三句突然转折:连亭长(小官)的妻子都嫌弃过韩信,对比出漂母的难能可贵。最后两句点破主题:如今汉朝的格局啊,一半功劳要归韩信,另一半得归这位老母亲。用"一半儿"的俏皮说法,把开国功臣和普通老妇相提并论,突出了小人物的善良如何改变了历史。
全篇妙在把宏大历史写得接地气:青芦、烟煤、家常饭,这些日常景象里藏着改变命运的力量。最后两句像说书人抖包袱,让人恍然大悟——原来伟大事业的背后,往往站着不起眼的善良人。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