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高访寺时的所见所感,用简单自然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空灵寂静的意境。
前两句写白莲庵的地理位置——它像一位入定的老僧,静静盘踞在群山最高处,向南俯瞰着陡峭的山峰。这里用"安禅"形容山巅,把静止的山峰比作打坐的僧人,非常生动。
中间两句转到庵中的景象:池塘已经荒废,曾经盛开的白色荷花如今萧条零落,再也闻不到往日的清香。这里通过"荒池"和"凋谢的白莲"这两个意象,暗示寺庙的香火衰微,透露出淡淡的惋惜。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悟:在这寂静的山林中,连最精妙的佛理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微谛亦已忘"),只有稀疏的钟磬声穿过树荫,在山间轻轻回荡。这里的"清樾"(清凉的树荫)和"疏磬"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让人仿佛能听到那悠远的磬声,感受到山林的清幽。
整首诗就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深山古寺的寂寥之美。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感情,而是通过荒池、残荷、磬声这些具体的景物,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超然物外、宁静淡泊的心境。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魅力所在。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