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① 其六

客来相话言,言多非与是。
问我谁适从,我不识誉毁。
幸客来相过,惟能默饮尔。
随意翻瓦盆,不解弹缘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核心思想是"远离是非,坚守本心"。

前四句写客人来访高谈阔论,话题多是评判他人对错。当客人询问诗人该听信谁时,诗人直接表示自己根本不在意别人的评价。这里"非与是"指世俗的争论,"誉毁"代表外界褒贬,诗人用"不识"二字表明自己对这些完全无感。

后四句更精彩:虽然客人来访是好事,但诗人选择用沉默对饮来回应。随手翻动简陋的瓦盆饮酒,却不懂(也不愿去学)弹奏华贵的古琴。"瓦盆"象征质朴的生活,"缘绮"指装饰华美的琴,这个对比凸显了诗人对浮华事物的排斥。

全诗通过三个层次展现隐士风骨:
1. 听觉层面:不听是非议论
2. 言语层面:不参与争辩
3. 行为层面:只保留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诗人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常陷入的困境:太在意他人看法、热衷参与争论、追求表面光鲜。而他给出的解决方案简单有力——屏蔽噪音,回归本真。这种"你吵任你吵,我自饮我的酒"的态度,在信息过载的当代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