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猿鹿图

丹青翠微里,猿鹿共幽闲。
挂影寒潭外,群游落照间。
养茸寻药圃,得树入云閒。
年少无游猎,山林恣往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山林画卷,通过猿猴和鹿的悠闲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前两句“丹青翠微里,猿鹿共幽闲”直接点题,说在青翠的山色中,猿猴和鹿一起过着悠闲的生活。这里的“丹青”指绘画,暗示这幅画作色彩鲜明,充满生机。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画面内容:猿猴的影子倒映在寒潭之外,鹿群在夕阳下漫步;鹿儿在药圃中寻找嫩草,猿猴攀上高树仿佛要钻进云里。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动物们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最后两句“年少无游猎,山林恣往还”是点睛之笔,说因为年轻人不再来打猎,所以动物们才能这样无忧无虑地在山林中活动。这里暗含了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批评,也表达了对这种和谐景象的珍惜。

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就像在跟读者聊天一样,用简单的画面传递出深刻的道理:当人类不打扰自然时,万物都能活得自在美好。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意义。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