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立肯德基店侧,记昔年此物之初至,戏书

肯德垃圾产于西,狗彘之食人弃遗。
一入吾夏何神奇,彼上等人群趋之。
如蝇得矢相推挤,莸邪薰邪谁曾知。
齿牙满地光迷离,岂遑顾此且朵颐。
出门矫首行施施,顿觉其母白其皮。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辛辣讽刺的语言,记录了肯德基刚进入中国时的社会现象。全诗可分为三个讽刺层次:

1. 食物本质的讽刺
开头直呼"肯德垃圾",用"狗彘之食"形容其在本土的低端地位,却在进入中国后摇身变成"神奇"美食。这种反差像照妖镜,照出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2. 消费场景的讽刺
用"如蝇得矢"这个恶心的比喻,描绘人们挤在店里的场景,暗示这种追捧就像苍蝇逐臭。更讽刺的是,明知可能损害健康(齿牙满地),人们仍大快朵颐,活脱脱一幅现代版"饮鸩止渴"图。

3. 文化自卑的讽刺
结尾最妙——吃完后"顿觉其母白其皮",用粗俗的语言揭示深层心理:仿佛吃了洋快餐,自己就获得了"白皮"优越感。这种文化自卑引发的荒诞行为,才是诗人最想批判的。

全诗像一部快进的讽刺短片,从食物到食客再到社会心态,层层剥开90年代中外文化碰撞时的集体媚外心理。今天读来依然警醒:当我们追逐外来事物时,到底是在追求品质,还是在追求那个虚幻的"白皮"标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