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历经沧桑的古玉小屏风,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展现了它独特的气质和价值。
前四句写古玉的外形和经历:它表面斑驳却暗含温润光泽,气质清冷如修道之人。虽然曾被大火焚烧三天(说明它经历过灾难),却依然保持清凉宁静的本质,丝毫不带火气的燥热——这里用"烧不热"来突出古玉历经磨难而不改本性的特点。
中间三句用两个经典意象作比:手掌丈量时发现它方正规整,像黄帝的宝镜般光明,又如佛像般庄严。随后笔锋一转,讽刺性地提到汉代玉玺(象征权力)从古井打捞的俗气故事,反衬这块古玉的高雅。
最后两句点明古玉的归宿:它安静地躺在铺着绸缎的案几上,与毛笔为伴(暗示文人雅士的书房)。结尾说佩戴把玩它能让人思考永恒的美德——把古玉从观赏对象升华为精神寄托,说明真正珍贵的不是玉的材质,而是它承载的品德象征。
全诗妙在将"冷/热"的物理特性转化为品格象征,用"镜象""佛影"等神圣比喻拔高古玉,又用"汉玺"作反衬,最后落点在文人修身养性的主题上。看似咏物,实则借玉喻人,传递"历经磨难而保持本真"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