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徐居厚寺簿

海内标元礼,毫端跨子长。
学如开武库,材何壮明堂。
忧患双蓬鬓,功名一郡章。
汗青须好传,公死未应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悼念一位叫徐居厚的官员。诗人用简单有力的语言,赞美了逝者的才华和品格。

前四句夸徐居厚的学问和才能:他在国内就像标杆人物(用东汉名士李膺比喻),文笔比得上司马迁(子长是司马迁的字)。学问渊博如武器库般丰富,才能完全够资格在朝廷担任要职(明堂指朝廷)。

中间两句写他的人生境遇:经历忧患后两鬓斑白,最终只做到郡级官员(一郡章指郡守官职),暗示他怀才不遇。

最后两句是悼念的升华:史书(汗青)应该好好记载他的事迹,因为这样的人虽然死去,精神永远不会消亡。这里用"公"尊称逝者,表达深切敬意。

全诗通过对比(才高vs官小)、比喻(武器库、标杆)等手法,既客观评价逝者成就,又暗含对其遭遇的不平,最后落脚在"精神永存"的慰藉,情感真挚而有层次。

孙应时

(1154—1206)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