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蔡徵君(方炳)著书图(丁丑)
先生忠孝门,早岁力埋照。
逃名名愈随,祗缘笔舌妙。
中年巾柴车,起应鹤书召。
人多留嚣尘,君乃返蓬藋。
立意在千秋,肯贻北陇笑。
渊源订伊雒,图书衍周邵。
其言明且清,削繁领其要。
今已七十馀,行不藉藜筱。
请观息关图,钩膝但坐啸。
淙淙石罅泉,丸丸松顶峤。
山宜题六聘,洞可亚三诏。
著书早晚成,先以语同调。
逃名名愈随,祗缘笔舌妙。
中年巾柴车,起应鹤书召。
人多留嚣尘,君乃返蓬藋。
立意在千秋,肯贻北陇笑。
渊源订伊雒,图书衍周邵。
其言明且清,削繁领其要。
今已七十馀,行不藉藜筱。
请观息关图,钩膝但坐啸。
淙淙石罅泉,丸丸松顶峤。
山宜题六聘,洞可亚三诏。
著书早晚成,先以语同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蔡徵君(方炳)的形象,展现了他淡泊名利、专注学问的一生。
开头说蔡先生出身忠孝之家,年轻时就不追求名声,但因为文笔口才太好,名声反而更响。中年时他本可以去做官("巾柴车"指准备出仕),但最终选择回到山林隐居。这里用"人多留嚣尘,君乃返蓬藋"形成对比,突显他不同于常人的选择。
诗中强调蔡先生做学问是为了流传后世("立意在千秋"),不屑于像某些隐士那样故作清高。他的学问源自儒家正统("伊雒"指程朱理学),研究的是《周易》等经典("周邵"指周敦颐、邵雍等理学大家),能够删繁就简,抓住要点。
后段描写蔡先生如今年过七十仍精神矍铄,不需要拐杖。通过"息关图"这幅画,我们看到他在松石泉边静坐沉思的场景。"六聘""三诏"用典故说明他居住的地方堪比古代著名隐士的居所。最后说他的著作即将完成,先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
全诗通过对比(名利vs隐居)、用典(伊雒、周邵等)、景物描写(松石泉水)等手法,塑造了一位超然物外、学问精深的学者形象,表达了对其人生态度的赞赏。语言上虽然用了一些典故,但整体意境清晰,让读者能感受到这位学者的风骨和追求。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