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禅翁)在山泉边静心修行的场景,表达了诗人渴望通过自然净化心灵的愿望。
前两句"为爱禅翁游,漱泉听泉音"写得很生动:诗人因为仰慕修行者的生活,也跟着来到山泉边。这里"漱泉"既可以理解为用泉水漱口,也可以理解为在泉边洗漱,而"听泉音"则突出了山间泉水的悦耳声响。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修行者在山泉边静坐、聆听自然之音的画面。
后两句"何当酌清泠,洗我尘垢心"是诗人的感慨:什么时候我也能舀起这清澈冰凉的泉水,洗净我沾满尘世烦恼的心灵呢?这里的"清泠"既形容泉水的清凉,也暗喻心灵的纯净。"尘垢心"则形象地表达了世俗杂念对心灵的污染。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简单的山泉意象,表达了深刻的修行追求 2. 通过"听泉"、"酌泉"等具体动作,把抽象的修行变得生动可感 3. 最后一句的"洗心"比喻贴切,让读者都能理解净化心灵的渴望
诗人没有说教,而是通过描绘一个安静的山泉场景,让读者自然感受到远离尘嚣、回归本真的美好。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既含蓄又富有感染力。
冯山
宋普州安岳人,字允南。初名献能。时称鸿硕先生。嘉祐二年进士。熙宁末,为秘书丞、通判梓州。邓绾荐为台官,不就,退居二十年。后范祖禹荐于朝,官终祠部郎中。有《春秋通解》、《冯安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