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云雾缭绕的山间场景,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作者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云雾笼罩的山路几乎看不清方向,但这样的环境反而更适合喜欢清静的隐士行走。偶尔有访客到来,他们就一起往山林更深处走去,找块僻静的地方坐下聊天。这里的"幽人"指的是淡泊名利、享受孤独的隐士形象。
后四句是聊天的内容与感悟:他们谈天说地,从具体事物聊到人生哲理,把世间万事都看透了。而那些整天追逐名利的人,在诗人眼里就像试图从糠秕(稻谷壳)里筛出米粒一样徒劳——因为名利本就是没有价值的东西。
全诗最精彩的是两个对比:一是云雾迷路的自然环境与内心通透的隐士形成对比;二是隐士的清醒与名利之徒的盲目形成对比。诗人用"糠秕"这个农家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特别接地气,暗示追名逐利就像在垃圾堆里找宝贝,根本是白费力气。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简单的山间偶遇场景,道出了深刻的人生智慧: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外在的追逐,而在于内心的通透与宁静。就像现代人常说的"慢生活"哲学,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有时需要像诗中的隐士那样,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云雾深处"。
史浩
史浩(1106年—1194年),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人,南宋政治家、词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进士,由温州教授除太学正,升为国子博士。他向宋高宗建议立太子,以此受知于朝廷,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宋宁宗登基,赐谥文惠。嘉定十四年,以子史弥远贵,追封越王,改谥忠定,配享孝宗庙庭。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