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鲁生薖斋次比玉韵

每爱君家修竹林,虚斋终日贮清音。
残花欲尽犹堪嗅,嫩草初生正耐寻。
酒满底须乘月去,弦长时复应风吟。
微茫归路黄昏后,乱眼春条雪半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春天场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深沉的感慨。

首句“每爱君家修竹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家竹林的喜爱之情。竹子不仅象征着高洁和坚韧,也常常被人们用来比喻有德行的人。这里说“每爱”,表示这种喜爱是经常的、持续的。竹林则为整首诗提供了一个清幽的背景。

“虚斋终日贮清音”进一步描述了朋友家的书房或小室。这里“贮”字形象地表现了书房里充满着清雅的意境。诗人认为这样的环境能够让人终日沉浸在这种宁静、清雅的氛围中,仿佛能从空气中听到清音,这里是借代,象征着书房中充满了书卷气息和学者的智慧之声。

“残花欲尽犹堪嗅,嫩草初生正耐寻”这两句描绘了春天初绽的美景。虽然花朵即将凋谢,但仍可以嗅到它们的余香;嫩草刚刚萌发,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探索的欲望。这里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也隐含着诗人对生命短暂美好和新生事物的关注与期待。

“酒满底须乘月去,弦长时复应风吟”这两句写的是酒和音乐。诗人认为,在月光下喝酒也是一种享受,而音乐则需要恰到好处的力度。弦被拉得过紧或者过松都不好,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让音乐更加动听。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讲究,追求美的同时也要讲究时机。

“微茫归路黄昏后,乱眼春条雪半岑”最后两句描绘了诗人归家途中的景象。天色已晚,道路模糊不清,春天的小树枝头上有半开的雪白花朵,给人一种朦胧而美丽的画面感。这里的“乱眼”指的是春天生机盎然,景象纷繁复杂,让人目不暇接。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之美以及与友人共处时光的珍视之情。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敏锐观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赞美。

李流芳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