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禅意与哲思的春日场景,核心围绕"虚实相生"的辩证思想展开。
首句"静无动有只狂夫"用反差手法点题:表面安静的世界里,藏着个躁动的"狂夫"(可能指诗人自己或某种生命力量)。就像我们常说的"静水流深",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涌动。
第二句"龙马乾坤各负图"借用《易经》典故:龙马背负河图,象征天地奥秘。这里暗示自然界(梨树)和人(老禅师)都承载着各自的宇宙真理,就像每个人对同一片梨花都有不同感悟。
最精彩的是后两句的虚实之辩:眼前明明有盛开的梨花(满眼梨云),老禅师却偏偏说"似有似无"。这就像我们看一场春雪——眼见为实,但知道它转瞬即逝。诗人用梨花比喻短暂而美好的事物,老禅师的话则提醒我们:所有存在都处在"既真实又虚幻"的状态中。
全诗妙在把深刻的禅理融入日常景象:梨花开得热闹是"实",但花开易谢又是"虚";我们执着于眼前景象是"有",而禅师看破表象是"无"。这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悟,通过梨花与禅师的对话自然流露,让人在欣赏春景时,也能思考存在的本质。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