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朱熹写给四十叔父的唱和之作,借白鹿洞书院的环境,表达了传承儒学、踏实治学的思想。
前四句描写书院环境:诗人看到前人留下的白鹿洞书院遗址,想象先贤们当年在此除草建屋、讲学的情景。现在书院依山而建,窗户正对苍翠山色,读书声与溪水声相应和——这里用"弦诵"代指读书声,"潺湲"形容流水声,画面感很强。
后四句转向议论:诗人勉励年轻学子要专心治学("诸郎有志须精学"),而自谦年纪大了只想休息("老子无能但欲眠")。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儒家名教中自有真乐趣,不要空谈佛理("空谛"指佛教理论),也不要追求成仙之道。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诛茅结屋""轩窗挹翠"等白描手法,把书院环境写得生动可感
2. 通过"弦诵"与"潺湲"的呼应,展现读书与自然的和谐
3. 最后两句旗帜鲜明地主张儒学正统,反对当时流行的佛道思想
4. 语言平实但意境深远,既有长辈的谆谆教导,又不失幽默自嘲
本质上,这是首劝学诗,但通过具体场景的描绘,把"读书明理才是正道"的道理说得亲切自然,展现了朱熹作为理学大师的教育理念。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