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始偶述三章 其三

息耳筹百响,未忘落叶声。能有几日风,娱此新啼莺。

出门阅人态,接我皆和平。在国为恬熙,在天为旦明。

隔屋荒墟烟,尽作祥气生。弗愿极华鬯,愿弗凋与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来临时的微妙感受,展现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珍视和对生命脆弱的思考。

前四句写听觉体验:作者放下各种喧嚣,却仍记得秋天落叶的声音。春风虽短暂,但已足够让新生的黄莺欢快鸣唱。这里用落叶与莺啼的对比,暗示季节更替中生命的轮回。

中间四句转为视觉描写:出门看到人们都态度平和,社会安定如晨曦般明朗。连隔壁荒地上的炊烟,在作者眼中也变成了祥瑞之气。这些日常景象被赋予美好寓意,反映了作者知足常乐的心态。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不追求极致繁华,只求事物不要凋零衰败。这既是对春天的期许,也暗含对人生无常的忧虑。全诗用朴素语言传递出对平凡生活的热爱,以及"知足但求长久"的智慧,就像现代人常说的"平淡是真"。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