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芝庵明辨师求泉名以月光命之
方池洌寒泉,湛湛缨可濯。
其源出阳崖,其委则阴壑。
斋盂给晨炊,茗碗共午酌。
道人习水观,趺坐閒两屩。
性水了真空,非以识心度。
浮幢诸刹海,视身同不涸。
为名月光泉,永配一宿觉。
其源出阳崖,其委则阴壑。
斋盂给晨炊,茗碗共午酌。
道人习水观,趺坐閒两屩。
性水了真空,非以识心度。
浮幢诸刹海,视身同不涸。
为名月光泉,永配一宿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名为"月光泉"的清幽山泉,并借泉水表达了禅意。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前六句写实景:开篇用"方池洌寒泉"直接勾勒出一方清澈见底的寒泉,像镜子般能照见人影("湛湛"形容水光清澈),甚至可以用来洗涤冠缨。泉水源头来自阳光照耀的山崖("阳崖"),最终流入幽深的山谷("阴壑")。这泉水既供应僧人早晨煮粥("斋盂"),又用来午后泡茶,展现了泉水与修行生活的紧密联系。
中间四句转入禅思:僧人("道人")习惯在水边冥想("水观"),盘腿静坐时连草鞋都显得悠闲。这里的"性水"指人的心性像水一样纯净,超越了世俗认知("非以识心度")。诗人将心灵比作永不干涸的泉水,与佛教传说中的"浮幢香水海"(佛经中描述的巨大水域)相通,暗示修行者能达到永恒的精神境界。
最后两句点题:将这眼泉水命名为"月光泉",就像月光般纯净永恒,与佛教"一宿觉"(指顿悟的智慧)相配。月光既呼应泉水的清澈,又暗喻佛法的光明智慧,使物质泉水升华为精神象征。
全诗通过日常饮泉的小事,层层递进地展现:从具体泉水→修行生活→心灵境界→佛法智慧的升华过程。语言清新自然,将禅理融入生活场景,让读者在感受山泉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心如止水"的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