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宿开先道中口占

稚菊含佳色,苔痕上老筇。
了山已埋玉,卢老自鸣钟。
但饮东溪水,休看双剑峰。
斜阳空翠合,犹听隔溪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的山间生活图景,通过细腻的观察传递出超脱世俗的心境。

前两句写眼前小景:野菊花含着鲜亮的颜色,青苔悄悄爬上了老竹杖。这两个细节既展现了山间生机,又暗示诗人已在此停留多时。用"稚菊""老筇"的对比,形成一种时光流逝的微妙感。

中间四句转入对人事的思考:了山(可能指高僧)已长眠地下,卢老(可能指隐士)还在敲钟修行。诗人用这两个典故表达"人生无常,修行常在"的感悟。接着直抒胸臆:我只需喝东溪的清水,不必去看象征名利的双剑峰。这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摒弃功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最后两句以声画结合收尾:夕阳把苍翠的山色染成一片,隔着溪水还能听到捣米声。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结尾,把超脱的禅意和人间烟火完美融合,让人感受到诗人既出世又入世的达观心境。

全诗妙在将深刻的哲理藏在寻常景物中:用菊花、苔痕写时光,用溪水、山峰喻人生选择,用钟声、捣米声衬心境。语言看似平淡,却像水墨画一样余味悠长,传递出"淡泊明志"的生活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