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位历史人物(桓温和慕容垂),讽刺了那些手握重兵却贪恋权势、最终身败名裂的军阀。
前两句写桓温作为东晋大将,本应保卫国家,却沉迷于个人享乐("种柳"暗指他在荆州种柳树炫耀功绩)。"千载可人"看似夸他像西晋名将王敦一样豪迈,但紧接着用慕容垂(后燕开国君主,一生背负叛变骂名)作对比,暗示桓温同样会遗臭万年。
五六句直接批评:虽然桓温北伐为晋朝立功,但野心勃勃想篡位("遗臭");他的声音像东晋司空刘琨一样雄壮,可惜缺乏男子气概("恨雌"暗指他临阵退缩)。最后两句点明要害:他没能像真正英雄那样平定关中(北伐失败),死前还急着让朝廷赏赐"九锡"(权臣篡位的标配),显得可笑又悲哀。
全诗用历史典故作镜子,提醒世人:真正的英雄应当以天下为先,若被权力欲望腐蚀,即便战功赫赫也会沦为笑柄。语言看似平淡,但"种柳""恨雌"这些巧妙比喻让讽刺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