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涨
山中三日雨,江水一丈高。
崩腾没州渚,淫溢浸蓬蒿。
凌晨我有适,出门舟自操。
中廛已易肆,下道先容舠。
鸡犬萃坟冢,牛羊逾圈牢。
厨薪散流枿,囷米为浮糟。
卧席不遑卷,剥茧仍未缫。
老弱但坐视,闾里将安逃。
徙居共扰扰,来势方滔滔。
嗟余偶同病,哀尔为生劳。
晴日慰人愿,寒风送惊涛。
藩篱山旧趾,蠃蚌遗平皋。
流窜非择地,艰难理宜遭。
胡为苦戚戚,一夕生二毛。
崩腾没州渚,淫溢浸蓬蒿。
凌晨我有适,出门舟自操。
中廛已易肆,下道先容舠。
鸡犬萃坟冢,牛羊逾圈牢。
厨薪散流枿,囷米为浮糟。
卧席不遑卷,剥茧仍未缫。
老弱但坐视,闾里将安逃。
徙居共扰扰,来势方滔滔。
嗟余偶同病,哀尔为生劳。
晴日慰人愿,寒风送惊涛。
藩篱山旧趾,蠃蚌遗平皋。
流窜非择地,艰难理宜遭。
胡为苦戚戚,一夕生二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以及百姓在灾难中的艰难处境。全诗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灾害的无情和普通人的无奈,读来令人揪心。
开头四句直接点明洪水来势汹汹——连下三天大雨让江水暴涨,淹没了小岛和野草。这里用"崩腾""淫溢"等词生动表现了洪水肆虐的态势。
中间部分详细描写灾情:百姓凌晨被迫乘船逃难,市集商铺被淹,鸡犬牛羊四处逃散,厨房柴米都被冲走,连睡觉的席子都来不及收。最让人心酸的是"老弱但坐视"这句,老人孩子只能眼睁睁看着家园被毁,凸显了人在自然灾害前的无力感。
最后诗人由人及己,感慨自己和灾民同病相怜。虽然天晴后洪水会退去,但留下的只有被冲垮的篱笆和搁浅的河蚌。最后"一夕生二毛"这个细节特别打动人——愁得一夜之间长出白发,既写实又深刻地表现了灾民内心的痛苦。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就像用镜头记录灾难纪录片:从暴雨到洪水,从财产损失到人心惶惶,最后定格在百姓愁白的头发上。这种白描手法反而让灾难场景更具冲击力,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古代普通人在天灾面前的脆弱与坚韧。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