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佞故尝为冢宰杨公歌桃花岭矣复以郡丞王侯请得五言古体一章知公梦寐兹岭当不厌余言之渎也

仙人至东海,遗此瑶台核。
谁云下土薄,种之不遽植。
二月三月来,千枝万枝拆。
悬旭恒炫昼,蒸霞仍烂夕。
雨过媚紫琼,风回碎红珀。
四皓岂避秦,偶如武陵客。
攀条掇其英,乐与同颜色。
何必结实成,然后生羽翼。
却指上林春,春光渐狼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桃花仙境,核心思想是赞美桃花岭超凡脱俗的美景,同时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开篇用神话故事引入:仙人从东海带来仙桃核,种在人间竟长成绚丽的桃林。这里用"瑶台核"暗示桃树来历不凡,为全诗奠定仙气飘飘的基调。

中间八句浓墨重彩描写桃花盛景:二三月间千万枝条绽放,在朝阳下如彩霞般绚烂,雨后像紫玉般娇媚,风起时花瓣如红宝石碎片纷飞。诗人用"炫昼""烂夕"等强烈视觉词,配合"紫琼""红珀"等宝石比喻,把桃花写得璀璨夺目。

随后笔锋一转,引入历史典故:四位秦朝隐士(四皓)和陶渊明笔下的武陵渔人,暗示这里是可以逃避尘世的桃花源。诗人采摘桃花与隐士同乐,认为不必等桃子成熟(暗指不求功名利禄),此刻就能获得神仙般的逍遥自在。

结尾突然转折:当京城上林苑的春光将尽时,这里的桃花依然绚烂。通过对比,突出桃花岭超越世俗的永恒之美,也暗含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

全诗最大特点是虚实结合:既写实景又充满想象,将桃花岭塑造成连接仙凡两界的梦幻之地。诗人通过对桃花的极致赞美,表达了对纯净自然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