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战国时期赵括的故事,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揭示了盲目自信的悲剧。
前两句说赵括年轻气盛,特别喜欢谈论兵法。他虽然继承了父亲(名将赵奢)的兵书学问,但实际打仗的本领根本没学到家。这里用"喜谈兵"和"术未精"的对比,活画出纸上谈兵的形象——就像现在有些人理论一套套,真动手就露馅。
后两句转到长平之战的惨剧。赵括母亲早就看出儿子不是真将才(历史记载她曾劝阻赵王任用儿子),结果赵括果然惨败。最痛心的是连带四十万士兵送命,"可怜"二字道出诗人对普通士兵的深切同情。把个人失误与百姓灾难挂钩,让历史教训更有冲击力。
全诗像一则浓缩的警示录:用年轻人爱吹牛却无真本事的形象,警告世人要有自知之明;用血淋淋的战争代价,提醒领导者轻率决策会祸国殃民。今天读来,那些靠关系上位、做事不靠谱的"赵括式人物",依然能在这二十八个字里照见自己的影子。
徐钧
徐钧,字秉国,号见心,兰溪(今属浙江)人。以父荫为定远尉。宋亡不仕,金履祥尝延以教授诸子。精于史学,曾据《资治通鉴》所记事实,为史咏一千五百三十首。今存《史咏集》二卷,五代部分已佚失。事见本集附许谦、黄溍、张枢序,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五有传。徐钧诗,以《宛委别藏·史咏集》为底本,校以《续金华丛书》本(简称金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