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车妇

吴田水深三尺许,总是去年秋暮雨。
劝农使者催春耕,田甲频挝水车鼓。
江村破屋能几家,几家妇姑俱踏车。
蓬飞两鬓赤双脚,亦有儿女双髻丫。
淞江太湖愁满眼,白汗沾衣足生趼。
车轮辘辘羊角转,水波翻翻龙舌卷。
春来十日九不晴,怕闻鹁鸠呼雨声。
滂沱才俾片时久,辛苦又加三日程。
当家岂无夫与子,打鱼日籴去城市。
城中禁米难出关,田上忍饥还戽水。
四郊未种围田谷,三边已运官仓粟。
安得木牛为木龙,运水疾于牛走陆。
西林日落田妇归,隤岸白烟鱼虎飞。
诗翁独立长太息,何处青山有蕨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农村妇女在春耕时节辛苦劳作的场景,展现了底层百姓的艰难生活。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却充满力量。

开篇写田间积水很深("吴田水深三尺许"),是因为去年秋雨连绵。官府派来劝农的使者催着春耕,农民们只能拼命踩水车排水("田甲频挝水车鼓")。这里用"挝鼓"形容踩水车的声音,既形象又暗示劳动的紧张节奏。

接着聚焦到江村的贫困景象:破旧的房屋没几间,妇女们都要出来干活。她们头发蓬乱、光着脚,有的还带着梳小辫的孩子。诗人用"淞江太湖愁满眼"的夸张手法,说连江河湖泊都装不下她们的愁苦。她们汗流浃背,脚底磨出老茧,水车转个不停("车轮辘辘羊角转"),就像龙卷舌头一样把水卷上来。

后半部分写天气恶劣("春来十日九不晴"),刚下完暴雨又要多干三天活。男人都进城打鱼换米去了(反映当时可能有粮食管制政策),留下妇女饿着肚子继续排水。最后诗人发出感慨:什么时候能有木牛变成木龙,让运水像牛走陆路一样快?夕阳下农妇归家时,诗人只能叹息:哪里还有可以采蕨菜充饥的青山呢?

全诗通过三个层次打动读者: 1. 真实的劳动场景:像纪录片一样记录踩水车的细节,让读者仿佛听到水车声、看到农妇的汗水。 2. 巧妙的对比:官府催耕和实际困难对比,男人外出和妇女留守对比,突显制度的不合理。 3. 深沉的同情:最后用"蕨薇"的典故(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暗示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都难以维持。

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简单批判谁,而是用事实说话,让读者自己感受到:在自然灾害和制度限制的双重压力下,劳动人民的坚韧与无奈。这种写实手法在今天看来依然震撼,提醒我们关注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