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林汝桓同年
灼灼台上花,苒苒溪边竹。
美人别我去,相望隔江曲。
去时寒云深,今已春草绿。
春草绿已齐,美人行不归。
忽闻扣我门,搴衣下庭阶(叶)。
恍惚不可见,伫立自欷歔。
徘徊向中堂,日夕不能寐(叶)。
取读旧来扎,字字形相忘。
美人别我去,相望隔江曲。
去时寒云深,今已春草绿。
春草绿已齐,美人行不归。
忽闻扣我门,搴衣下庭阶(叶)。
恍惚不可见,伫立自欷歔。
徘徊向中堂,日夕不能寐(叶)。
取读旧来扎,字字形相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思念远方友人的深情画面,语言朴素却充满感染力。
开头用"灼灼的台边花"和"茂密的溪边竹"起兴,用生机勃勃的自然景物反衬出内心的孤寂——美景依旧,但一起赏景的友人已远行。"隔江相望"的细节生动体现了物理距离带来的思念之苦。
诗中巧妙运用季节变化来表现时间流逝:从离别时的寒冬到如今的春草遍野,时间在推移,但友人仍未归来。"春草绿已齐"的重复使用,像一声叹息,强调等待的漫长。
最动人的是后半部分的心理描写:听到敲门声的惊喜、发现是错觉后的失落、徘徊难眠的焦灼、重读旧信的慰藉,这一连串动作细腻展现了思念成疾的状态。特别是"字字形相忘"这个细节,既可能是因泪水模糊了视线,也可能是因反复阅读导致文字失去了原本的形状,非常真实地刻画了睹物思人的情态。
全诗就像一封寄不出的信,没有华丽辞藻,却用日常生活的片段(看花、听门响、读旧信)串联起深厚的情感,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最深的思念往往藏在最平凡的生活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