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人陈惟寅有苏杭怀古诗各六首予以杭未至而苏事甚多总和六首 其二

胥山高百尺,势抵越王台。
越今在何许,溪名犹越来。
当时嚭与种,齿骨亦浮埃。

现代解析

这首诗借古讽今,通过描写胥山和越王台的历史遗迹,引发对兴衰变迁的感慨。

前两句"胥山高百尺,势抵越王台"用夸张手法写胥山的高耸气势,仿佛要与越王台比肩而立。这里提到的胥山和越王台都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遗迹,为下文怀古做铺垫。

中间两句"越今在何许,溪名犹越来"形成强烈对比:曾经强大的越国如今已无处可寻,只有一条叫"越来溪"的小溪还保留着越国的名字。这种今昔对比凸显了历史变迁的无情。

最后两句"当时嚭与种,齿骨亦浮埃"更进一层:当年吴国的太宰伯嚭和越国大夫文种这些风云人物,如今连尸骨都化作了尘埃。诗人用"齿骨浮埃"这个生动意象,说明再显赫的人物也敌不过时间流逝。

全诗通过地理遗迹与历史人物的今昔对比,表达了"繁华易逝,盛衰无常"的深刻哲理。诗人站在古迹前,看着不变的山水和消逝的王朝,发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叹。这种借古抒怀的手法,让读者在具体的历史场景中感受到永恒的人生哲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