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短暂出游后回归山居的闲适生活,展现了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文人情怀。
首联"麦熟归小隐,诗名留远方"用麦子成熟这个农事意象,暗示主人公像庄稼人一样遵循自然规律,在适当时候回到隐居地。虽然人在山野,但他的诗作却在远方流传,说明他并非完全与世隔绝。
中间两联通过四个生活细节展现山居乐趣:戴着竹编斗笠穿行山雾,踩着棕编草鞋踏过青苔,清扫小径时怜惜新生的竹笋,在池塘边欣赏熟悉的花草。这些画面充满泥土气息和生命活力,让人感受到隐士对一草一木的珍视。
尾联"僧交非昔比,吾党惧行藏"透露出些许感慨:昔日交往的僧人已不同往昔,自己和朋友们也需谨慎处世。这反映了文人隐士在闲适生活中,仍保持着对世道人心的敏锐观察。
全诗语言朴素如白话,却通过收割麦子、竹笋新芽这些日常景物,传递出深刻的生活智慧——真正的安宁不在远方,而在认真对待眼前的一箪食一瓢饮。诗人用最接地气的生活方式,诠释了古代知识分子"大隐隐于市"的精神追求。
舒岳祥
(1236—?)台州宁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仕终承直郎。尝以文见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如汉之贾谊。后以文学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与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学,得力于岳祥为多。尝读书于阆风台,人称阆风先生。著述统名《阆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