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四日闱中奉视学黔中之命纪恩八首 其六

箱擎甲乙卷纵横,宵漏沉沉入五更。
忽得一篇勤击节,却逢红烛语分明(俗言烛花语为吉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考官在深夜批阅考卷的场景,充满戏剧性的小惊喜。

前两句写实景:考官的桌上堆满横七竖八的试卷(甲乙卷代表不同等级的考卷),在更深夜静时依然挑灯工作。这里"宵漏沉沉"用计时的漏壶声暗示时间流逝,"五更"(凌晨3-5点)突出熬夜批卷的辛苦。

后两句突然转折:当考官困倦时,突然读到一篇精彩文章,激动得拍案叫绝(击节)。这时注意到烛芯爆出灯花(红烛语),民间认为这是吉兆,仿佛连蜡烛都在为发现人才而"说话"。这个细节既生动表现了考官的喜悦,又暗含对选拔到优秀人才的期待。

全诗妙在将枯燥的阅卷工作写得跌宕有趣,通过"烛花报喜"的民俗,把发现好文章比作遇到吉祥征兆,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既严谨又浪漫的工作状态。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