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朋友恒斋被贬官离任时的送别场景,传递了作者对清廉官员的敬佩和对官场现实的感慨。
前两句说百姓们拉住车辕、截断马镫挽留恒斋,反驳了"清官难做"的说法,用具体行动证明好官是受爱戴的。三四句用"莲社酒""庾楼诗"两个典故,展现恒斋在任时与文人雅士吟诗作赋的风雅生活,暗示他为官期间不仅清廉,还有文化情怀。
五六句揭示官场现实:恒斋虽然因正直遭贬(官情向冷),但作者认为这反而是好事(忧还喜);临别时既称赞他的品德(颂),也委婉提醒他要保持操守(规)。最后两句最深刻:劝他别像白居易听琵琶那样感伤,因为皇帝(九重)已经知道了他的清名——这既是对恒斋的安慰,也暗含对朝廷最终会重用贤能的期待。
全诗通过送别场景,塑造了一个受百姓爱戴、文人敬重的清官形象,同时揭示了正直官员在官场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态的清醒认识和对友人保持操守的期许。语言平实但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保持着对理想的坚持。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