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馆视芳洲读处因书所见二首 其二

渴鸟下来窥砚水,微蟾初上照弦琴。素题当几埃如墨,知是㷊膏映夜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深夜读书的场景,充满了宁静而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

前两句用生动的自然意象烘托环境:口渴的鸟儿飞下来偷看砚台里的水,初升的弯月照亮了琴弦。这两个画面既展现了夜晚的静谧,又通过"渴鸟"和"微蟾"(小月亮)的拟人化描写,让整个场景活了起来。

后两句转向室内:洁白的书页上落满墨迹般的灰尘,才知道是灯油燃尽映照出的深夜景象。这里用"埃如墨"的比喻巧妙连接了灰尘和墨汁,既写实又富有诗意。最后一句点明时间——灯油烧尽暗示夜已深沉,突显出读书人专注忘时的状态。

全诗通过四个精巧的镜头(鸟窥水、月照琴、尘染书、灯映夜),层层递进地构建出一个文人挑灯夜读的经典画面。最妙的是"知是"二字,让读者和诗人一起恍然大悟:原来不是书页脏了,而是夜深灯暗造成的错觉。这种细腻的观察和巧妙的表达,正是古代文人诗的独特魅力。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