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傅濂见赠韵二章 其二

出门减豪迈,日去无还时。
菽帛尚不谋,命世谁相期?
织愁纵有杼,引绪怜残丝。
还虞霜雪痕,渐来欺鬓髭。
安得服气方,永与饮啄辞。
庶几盈抱春,不改贞秀姿。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人到中年后对生活的感慨和无奈,以及内心深处对理想状态的向往。

前四句说走出家门后,年轻时那股豪迈劲儿渐渐消退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像流水一样永不回头。现在连基本的温饱(菽帛)都顾不上好好打算,更别说实现什么远大抱负了。这里用"命世"这个词,暗指年轻时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

中间四句用织布的比喻很生动:就算有织布机(杼)可以编织忧愁,但能用的丝线(指精力)已经不多了。更担心的是,白头发(霜雪痕)已经开始悄悄爬上鬓角。这些描写把中年人精力衰退、岁月无情的焦虑感写得特别真实。

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真想找到修仙的法子(服气方),从此不用为吃喝发愁。最希望能永远保持内心像春天般的活力(盈抱春),让高尚的品格(贞秀姿)永远不变。这里透露出诗人虽然面对现实困境,但仍想保持精神上的纯粹。

全诗用日常事物作比喻(织布、头发、春天),把中年人面对现实压力又渴望保持初心的矛盾心理写得既含蓄又深刻。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心向往之"的坚持,很多现代人读来应该都会感同身受。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