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一九五七年)
幼惑孟轲语,偏自重劳心。
孜孜矻矻窗下,误我到而今。
万卷诗书何用,堕溷沾泥堪恸,感慨一沈吟。
谁为换胎骨,领导有金针。
上山去,勤四体,拓胸襟。
手披榛莽,邪许相和问鸣禽。
万壑阳光照耀,楼阁参差木杪,无地不黄金。
于此锻筋力,啸咏发清音。
孜孜矻矻窗下,误我到而今。
万卷诗书何用,堕溷沾泥堪恸,感慨一沈吟。
谁为换胎骨,领导有金针。
上山去,勤四体,拓胸襟。
手披榛莽,邪许相和问鸣禽。
万壑阳光照耀,楼阁参差木杪,无地不黄金。
于此锻筋力,啸咏发清音。
现代解析
这首词是作者对人生道路的反思与重新选择,充满劳动与自然的鲜活气息。
上阕(前半部分)写作者对过去埋头读书生活的悔悟:
1. 开头说自己小时候被孟子"劳心者治人"的理论误导,过分看重脑力劳动,在书桌前拼命用功直到现在。
2. 但发现读再多书也没用,就像落进粪坑的花瓣一样可惜,这种感慨让他陷入沉思。
3. 最后两句说幸好领导有妙方(指当时号召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政策),能帮他脱胎换骨。
下阕(后半部分)描绘劳动生活的美好:
1. 用"上山去"三个字干脆地转向新生活,通过体力劳动锻炼身体、开阔心胸。
2. 具体描写劳动场景:双手拨开杂木丛,和同伴喊着劳动号子,还能听见鸟鸣。
3. 接着用阳光照耀山谷、树梢间的楼阁、遍地黄金般的景色,展现大自然的壮美。
4. 最后说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身体,忍不住要放声歌唱。
全词通过强烈对比:
- 过去:封闭的书斋/无用的书本/懊悔的情绪
- 现在:开阔的山野/有意义的劳动/欢快的心情
生动展现了作者从书斋走向田野的思想转变,把劳动改造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无地不黄金"的比喻,既写实景又暗含对新生活的珍视,是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