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秋江待渡扇面

孤庭枫树暮江头,何事匆匆逐去舟。
莫向瞿塘滩下过,两崖明月断𤠔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江傍晚的扇面画,通过简洁的画面和深情的劝诫,传递出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与忧思。

前两句"孤庭枫树暮江头,何事匆匆逐去舟"勾勒出一个孤独的场景:暮色中的江边,一棵枫树静静伫立,而江中的小舟却匆匆远去。这里用"孤庭"和"暮色"营造出寂寥的氛围,同时通过"匆匆逐去舟"的反问,暗示人生中那些匆忙追逐却不知为何的奔波。

后两句"莫向瞿塘滩下过,两崖明月断猿愁"是诗人对行舟者的劝告。瞿塘峡以险峻著称,"两崖明月"虽美,但伴随着猿猴的哀鸣,暗喻前路的艰险与孤独。诗人似乎在说:何必非要选择那条充满艰险的路呢?表面的美景下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愁苦。

整首诗的精妙在于:
1. 用简单的景物(枫树、小舟、明月)构建出深远的意境
2. 通过"劝诫"的口吻,表达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3. "断猿愁"的意象既写实又象征,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完美融合

诗人通过这幅秋江小景,其实是在探讨人生道路的选择——那些看似美好的追求,可能伴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启发读者思考自己生命中的"瞿塘险滩"。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