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叫"小普陀"的海上胜景,充满奇幻色彩和人生感悟。
前四句写景:诗人说这座神山在海外很少人知道,但"小普陀"的名字却很响亮。两岸的楼台像海市蜃楼般虚幻,山岛矗立在海流中央,连太阳月亮都显得渺小。这里用"蜃气""鳌波"等比喻,把海岛写得既神秘又壮观。
后四句抒情:诗人感叹世事变迁就像沧海桑田,终归是一场幻梦。而山上的老松盘旋生长,倒像是看透一切的长者。最后说自己只是偶然到此的游客,听着钟声回望夕阳,充满留恋。这里的"桑田""松窝"都是人生隐喻,夕阳钟声更添惆怅。
全诗妙在把奇幻的风景和深沉的人生感悟自然融合。写海岛用夸张比喻让人身临其境,写感悟又借自然景物委婉道来,不直接说教。最后游客的身份和夕阳的意象,让整首诗在惊叹之余,又带着淡淡的忧伤,很有感染力。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