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何两郎中分行南北虑囚
迩来治狱谁最精,陈何二君俱有名。
手持朱墨发浩叹,仍为死者求其生。
岂云藉此以要誉,刑罚所贵惟公平。
平生读书真自得,吕刑两字为明清。
迩来旱灾及千里,宸衷恻恻忧吾氓。
谓玆感召必有自,玺书早谕秋官卿。
死囚巳释十五六,尚恐枉抑连神京。
遥遥甸服隔南北,一朝妙选令分行。
行哉星象动贯城,此事付托殊不轻。
亦知仰副九重意,轩车所至无冤声。
他时狱案总驰奏,覆视何用烦廷评。
手持朱墨发浩叹,仍为死者求其生。
岂云藉此以要誉,刑罚所贵惟公平。
平生读书真自得,吕刑两字为明清。
迩来旱灾及千里,宸衷恻恻忧吾氓。
谓玆感召必有自,玺书早谕秋官卿。
死囚巳释十五六,尚恐枉抑连神京。
遥遥甸服隔南北,一朝妙选令分行。
行哉星象动贯城,此事付托殊不轻。
亦知仰副九重意,轩车所至无冤声。
他时狱案总驰奏,覆视何用烦廷评。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两位官员陈和何奉命去各地审查冤假错案的故事,核心主题是"公平执法"和"为民请命"。
开篇直接夸赞陈、何二人是当下最会办案的官员,他们拿着红笔批阅案卷时(朱墨象征审判权),不是草率定罪,而是努力为死刑犯寻找活路。诗人特别强调: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博取名声,而是真正追求司法公正。
中间部分交代了背景:当时遭遇大旱灾,皇帝认为天灾和人间的冤案有关,于是下令司法部门(秋官卿)重新审查案件。已经释放了五六成死囚,但还担心京城附近有冤案没被发现,所以派陈、何分别去南北两地查案。
诗人用"星象动贯城"形容这次行动的重要性——就像星辰运行影响人间一样,他们的审查关系到国家秩序。最后表达期待:希望他们走到哪里都能洗清冤屈,将来所有案卷直接呈报皇帝,就不需要再反复审核了。
这首诗的亮点在于:
1. 用具体案例(查冤案)讲大道理(司法公正)
2. 把自然灾害和司法不公联系起来,体现古代"天人感应"思想
3. 通过"红笔批阅""星象贯城"等生动比喻,让严肃的司法工作显得很有画面感
4. 最后落脚在"让老百姓不再喊冤"这个朴素愿望上,容易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