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招友人诗
结宇平湖滨,放意且闲逸。
陵峰时采药,服饵蠲故疾。
藜藿可供餐,茆茨可容膝。
浮生贵适性,何须羡奢佚。
清景况在目,万事安能恤。
水天争冷落,林峦共盘郁。
有时泛舟归,闲门晒残日。
径荒人迹绝,庭静精怪出。
春羹漾紫莼,冬盘列横橘。
坎井亦已乐,尺蠖谁云屈。
外境莫我惑,贞心长抱一。
涅槃终极典,虚堂第谈述。
不顾知者希,庶欲已无失。
齐物鄙庄周,见性师妙吉。
悠然混生佛,湛尔无虚实。
知音来不来,时时扫幽室。
陵峰时采药,服饵蠲故疾。
藜藿可供餐,茆茨可容膝。
浮生贵适性,何须羡奢佚。
清景况在目,万事安能恤。
水天争冷落,林峦共盘郁。
有时泛舟归,闲门晒残日。
径荒人迹绝,庭静精怪出。
春羹漾紫莼,冬盘列横橘。
坎井亦已乐,尺蠖谁云屈。
外境莫我惑,贞心长抱一。
涅槃终极典,虚堂第谈述。
不顾知者希,庶欲已无失。
齐物鄙庄周,见性师妙吉。
悠然混生佛,湛尔无虚实。
知音来不来,时时扫幽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山中悠闲自得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简朴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诗的开头写隐士在湖边建了小屋,过着随心所欲的悠闲生活。他时常上山采药治病,吃的是野菜粗粮,住的是茅草小屋,但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满足。他认为人生贵在活得自在,不需要羡慕那些奢侈享受。
中间部分生动描写了隐居环境:湖水与天空一样清冷,山林郁郁葱葱。有时划船归来,在门前悠闲地晒太阳。小路荒芜人迹罕至,安静的院子里仿佛有精灵出没。春天喝紫莼菜做的汤,冬天吃横放的橘子,连井水都让他觉得快乐。
最后表达了隐士的精神追求:他不被外界干扰,始终保持纯真的心。他研究佛经,在空堂中参悟真理。不在乎理解他的人少,只求自己没有过失。他看不上庄子"万物齐一"的观点,更推崇佛教明心见性的智慧。他觉得众生与佛本无区别,真实与虚幻也不重要。最后以幽默的口吻说:不管知音来不来,我都要经常打扫房间等待。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展现了隐士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虽然生活简单,但内心富足"的满足感,和"不管别人理不理解,我自得其乐"的洒脱。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