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寺庙壁画,通过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高雅艺术的欣赏和对世俗审美的感慨。
前两句"片石长松倚素楹,翛然云壑见高情"描写壁画内容:简朴的柱子上画着山石和松树,云雾缭绕的山谷透露出超脱的情怀。这里用"倚"字让静态的画有了动态感,"翛然"(自然超脱的样子)点明了画作的气质。
后两句"世人只爱凡花鸟,无处不知粱广名"形成强烈对比:人们都爱那些普通的花鸟画,到处都能听到画师粱广(擅长花鸟画)的名声。这里"凡"字暗含贬义,表达了对大众只追捧通俗艺术的无奈。
全诗的精妙在于: 1. 用"片石长松"对"凡花鸟",突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对比 2. "翛然云壑"与"无处不知"形成静动对照 3. 通过具体意象(松石、花鸟)表达抽象的艺术审美观 4. 最后点出当红画师的名字,让感慨更有现实针对性
诗人其实是在说:真正有格调的艺术往往曲高和寡,而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反而容易出名。这种艺术与市场的矛盾,在今天依然存在。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