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喜皇甫曾侍御见过南楼玩月
喜嘉客,辟前轩。天月净,水云昏。 ——颜真卿
雁声苦,蟾影寒。闻裛浥,滴檀栾。 ——陆羽
欢宴处,江湖间。 ——皇甫曾
卷翠幕,吟嘉句。恨清光,留不住。 ——李崿
高驾动,清角催。惜归去,重裴回。 ——皎然
露欲晞,客将醉。犹宛转,照深意。 ——陆士修
雁声苦,蟾影寒。闻裛浥,滴檀栾。 ——陆羽
欢宴处,江湖间。 ——皇甫曾
卷翠幕,吟嘉句。恨清光,留不住。 ——李崿
高驾动,清角催。惜归去,重裴回。 ——皎然
露欲晞,客将醉。犹宛转,照深意。 ——陆士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几位文人(颜真卿、陆羽、皇甫曾等)在聚会赏月时轮流创作的联句诗,展现了朋友们月夜欢聚的雅致情趣。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感受它的魅力:
1. 画面如电影镜头
诗的开篇像一组空镜头:推开轩窗,天空明月皎洁,水面云雾朦胧(天月净,水云昏)。接着镜头转向声音——雁鸣凄清,月影清冷(雁声苦,蟾影寒),连露水滴在竹叶上的细微声响都被捕捉(滴檀栾)。最后转到宴会现场,帷幔轻卷,诗人们吟诗作对(卷翠幕,吟嘉句)。
2. 情感层层递进
从"喜嘉客"的欢欣,到"恨清光"的遗憾,再到"惜归去"的不舍,最后"照深意"的余韵,完整呈现了聚会中情绪的变化轨迹。特别是用"清角催"形容号角声催促归程,把不得不散的惆怅写得很有画面感。
3. 文人的浪漫
诗人们把月亮拟人化:清冷的月光(蟾影寒)像在陪伴他们,即使宴会将散,月光仍"犹宛转"地流转照耀,仿佛懂得他们的未尽之意。这种将自然景物赋予人情的写法,展现了唐代文人特有的风雅。
全诗就像一场月光下的直播:有环境特写、有声音特效、有情感变化,最后留下"曲终人未散"的余韵。虽然语言简练,但通过景物与情感的巧妙交织,让我们穿越千年依然能感受到那个诗意盎然的夜晚。
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