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 其八 开先漱玉亭
奇哉康山阳,双剑屹对起。上有横飞云,下有瀑布水。
崩腾复璀璨,佳丽更雄伟。势从三梁外,影落明湖里。
平生两仙句,咏叹深仰止。三年落星湾,怅望眼空眯。
今朝随杖屦,得此弄清泚。更诵玉虹篇,尘襟谅昭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开先漱玉亭的壮丽景色,以及作者游览时的震撼感受。全诗分为三个层次:
1. 自然奇观的震撼(前八句):
诗人用"双剑屹立"形容陡峭的山峰,像两把宝剑直插云霄。"横飞云"和"瀑布水"构成上下呼应的动态画面,既有云雾缭绕的柔美,又有瀑布奔流的壮阔。"崩腾"写水势汹涌,"璀璨"写水花闪耀,形成视听双重冲击。最妙的是"影落明湖里",把雄伟山色倒映在平静湖面,刚柔并济。
2. 文人情怀的抒发(中间四句):
提到"两仙句",暗示这里曾让文人墨客留下赞叹。诗人说自己三年来在落星湾遥望此地,却只能"怅望眼空眯",表达对美景的向往与不得亲见的遗憾。这种铺垫让后文亲临其境的描写更有张力。
3. 亲临其境的洗涤(后四句):
终于"随杖屦"(拄杖漫步)来到此地,"弄清泚"指用手拨弄清澈的流水,动作细节传递出亲近自然的喜悦。最后说诵读佳作能"昭洗尘襟",比喻美景和诗文像清水一样洗净了世俗的烦扰,升华出精神层面的感悟。
全诗亮点在于:
- 善用对比:山势的刚劲与湖影的柔美、水流的狂暴与水花的璀璨相映成趣
- 由远及近:从遥望遗憾到亲临其境,情感逐渐深化
- 以小见大:通过"弄水""诵诗"等细微动作,展现人与自然交融的禅意
这种写景技巧在今天依然适用:观察景物要抓住典型特征,描写时注意动静结合,最后落脚到个人的真实感受,就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字。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