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其一
古来无英雄,成名半天幸。
唯有诸葛公,事业隆中定。
抵掌话三分,乾坤若悬镜。
后来所设施,一一操券胜。
问其所以然,淡泊兼宁静。
二语足千古,微言阐孔、孟。
姚江误良知,勋业亦相称。
如何后生辈,开口肆讥评。
攻诘到阴私,立心毋乃佞。
我欲扫蜉蝣,万古嚣尘净。
大雅久不作,哇声谁放郑?
唯有诸葛公,事业隆中定。
抵掌话三分,乾坤若悬镜。
后来所设施,一一操券胜。
问其所以然,淡泊兼宁静。
二语足千古,微言阐孔、孟。
姚江误良知,勋业亦相称。
如何后生辈,开口肆讥评。
攻诘到阴私,立心毋乃佞。
我欲扫蜉蝣,万古嚣尘净。
大雅久不作,哇声谁放郑?
现代解析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诸葛亮,批评后世的无端批评。诗人用充满赞美的语言描述诸葛亮的智慧和伟业。诗中既赞扬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超凡决策力,也肯定了他的淡泊名利和宁静心境。这是一种深邃而崇高的精神境界。
诗人开篇即言“古来无英雄”,表明真正的英雄是罕见的。然后诗人特别提到诸葛亮,称赞他的事业在隆中就已经确定,显示出他的远见和决心。诸葛亮的谈话三分天下,如同明镜高悬,显示了他对局势的透彻理解和独特见解。
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肯定诸葛亮的策略和实施能力,他所做的每一项决策和实施都能带来胜利。诗人问及这样的原因,得出的答案是淡泊和宁静。这两点成为诸葛亮的智慧之源,也是他能够超越常人的关键。
诗人接着批评了后世对诸葛亮的误解和讥评,认为这些攻击涉及到隐私和人格攻击,是非常不公正的。诗人表示自己对这样的现象感到愤怒,希望扫清这些无足轻重的批评和争论,让真正的智慧和真理显现。同时,诗人也对社会的喧嚣和浮躁表示不满,希望回归高雅的文化氛围。
最后两句诗“大雅久不作,哇声谁放郑”,可以理解为对高雅文化的呼唤和对世俗喧嚣的批评。诗人呼吁回归高雅的文化传统,反对世俗的浮躁和浅薄。这里的“哇声”可以理解为世俗的喧闹声,“郑”可能是指古代的一种低俗的音乐。诗人用此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赞美诸葛亮来批评社会的现状,表达了对真正的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高雅文化的向往和对世俗浮躁的不满。诗人的情感深沉而热烈,语言优美而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