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岩(在京山。)
入门未见泉,泠泠已盈耳。
洗耳兼洗心,浩若无尽水。
以彼活泼机,悟兹静深理。
石阑护坛高,藤萝俯涧底。
树根托虚无,壁立忧倾圮。
天乔互撑拄,绿映须眉喜。
六月森阴寒,万籁增清美。
一杯祷山灵,住山从此始。
何处无林泉,不归吾老矣。
洗耳兼洗心,浩若无尽水。
以彼活泼机,悟兹静深理。
石阑护坛高,藤萝俯涧底。
树根托虚无,壁立忧倾圮。
天乔互撑拄,绿映须眉喜。
六月森阴寒,万籁增清美。
一杯祷山灵,住山从此始。
何处无林泉,不归吾老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京山观音岩的一次游历体验,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传递出深刻的哲理感悟。
开篇写人还没看到泉水,就先听到清脆的水声,暗示观音岩环境清幽。泉水不仅能洗净耳朵,更能净化心灵,让人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这里用"活泼机"形容泉水的灵动,用"静深理"表达从中领悟到的宁静智慧,形成动与静的巧妙对比。
中间部分具体描写山间景色:石栏杆保护着高坛,藤萝垂挂在深涧上,树根悬空生长,陡峭的山壁仿佛要倒塌。这些描写既展现了山势险峻,又用"天乔互撑拄"表现大自然相互支撑的和谐。绿意映照下,连胡须眉毛都显得欢喜,六月里却透着阴凉,各种自然声响更添清幽之美。
最后作者向山神敬酒祈祷,表达归隐山林的决心。结尾两句点明主旨:世上美景处处有,若不归隐山林就太遗憾了,暗示人应当回归自然、寻求心灵安宁。
全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山水之美与人生感悟自然融合,语言清新流畅,让读者既能感受到观音岩的清凉幽静,又能体会到作者向往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诗中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使自然景观成为人生哲理的生动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