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吴王醉处十馀里,照野拂衣今正繁。经雨不随山鸟散,
倚风疑共路人言。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
欲寄所思无好信,为人惆怅又黄昏。

现代解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描写梅花的诗词。下面我将为您通俗地解析这首诗的每一句以及整体意境。

首先,诗的开头提到了吴王醉过的十里地,这里的吴王可以理解为象征一个权威或者尊贵的人物,他在十里之外的地方醉酒,那里的梅花正盛开。“照野拂衣今正繁”,是说梅花盛开时的景象壮观,像是覆盖了田野,连风吹过的衣角都被梅花的香气轻轻拂过。这里描绘了梅花盛开的场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接着,“经雨不随山鸟散”,描绘了梅花坚韧的品质。即使经历了雨水,梅花依然坚韧地开放,不被山鸟的纷飞所影响。然后,“倚风疑共路人言”,则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梅花与路过的人联系在一起,仿佛梅花在风中摇曳,像是在与路人交谈。这两句诗展现了梅花的坚韧和生命力。

然后,“愁怜粉艳飘歌席,静爱寒香扑酒樽”,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两种情感。一种是“愁怜”,看到梅花艳丽如粉色,担心其飘落的歌席之上;另一种是“静爱”,静静欣赏梅花在寒冷中散发的香气,扑向酒樽。这里既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的怜爱之情,也体现了梅花的魅力。

最后,“欲寄所思无好信,为人惆怅又黄昏”,诗人想要寄托自己的情感,却找不到合适的信物(这里可以引申为梅花作为信物),于是感到惆怅,因为黄昏时分更增添了这种情感。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深情,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黄昏时分特有的氛围。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富有情感的文字,展现了梅花的美丽、坚韧和魅力。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梅花的深情和对生活的感慨。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