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 青岛台风过后观潮

鲸波吞日,蛟涎吹雾,滔天势欲横流。
鼍鼓地摇,神旗电闪,萧萧万马惊秋。
飞雨卷齐州。
看黑风水立,白浪山浮。
海表苍茫,微身一粟梦蜉蝣。
扶阑放眼登楼。
纵银河倒泻,不浣清愁。
归思箭端,雄心弩末,千斤难射潮头。
好待霁光收。
又分离断雁,来去闲鸥。
检点囊中,半残图稿画沧州。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台风过后的青岛海景,通过震撼的自然景象反衬人的渺小与愁绪。

上片用一系列夸张比喻展现海潮的狂暴:海浪大得能吞没太阳(鲸波吞日),浪花像蛟龙吐沫形成水雾,整个海面仿佛要横着冲过来。接着用"鼍鼓地摇"(像巨鼓震动大地)、"神旗电闪"(闪电如天神挥旗)等意象,把海潮比作千军万马惊动秋天。最精彩的是"黑风水立,白浪山浮"——黑色的浪像竖起的墙,白色的浪头像漂浮的山,这种黑白对比的画面感极强。最后感慨:在苍茫大海前,人就像一粒米、一只朝生暮死的虫子般渺小。

下片转到人的感受。诗人登楼观潮,却说再大的浪也冲不走他的愁(银河倒泻都不管用)。他想家的心情像拉满的弓,但雄心已耗尽,就像强弩之末射不穿潮头。这里用"千斤难射潮头"的比喻,把无力感写得特别生动。最后笔锋一转:等天晴后,看大雁分飞、海鸥自在,打开行囊发现只剩半幅未画完的沧海图——这个结尾余味悠长,暗示人生就像未完成的画,而大自然才是永恒的。

全词最妙的是两种力量的对抗:一边是排山倒海的自然伟力,一边是人的愁绪与无力感,在这种强烈对比中,反而凸显出人类情感的珍贵。写景时像泼墨山水大气磅礴,抒情时又细腻如工笔,刚柔并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