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兴庆宫的衰败景象,通过今昔对比传递出深沉的怀旧与感伤。
前两句写实景:花萼楼(唐玄宗与兄弟宴饮的楼阁)已经倒塌只剩地基,路人只能对着烧焦的残碑徒然追忆。这里用"空读"二字特别巧妙——既说碑文已毁读不出内容,也暗示后人无法真正体会当年的盛况。
后两句突然转入对月亮的描写:如今兴庆池边的月亮依然明亮,但它曾经见证过更辉煌的时刻——宁王(玄宗兄长)在这里吹奏玉笛的雅致场景。月亮成为穿越时空的见证者,用不变的清辉反衬人世沧桑。
全诗最动人的是"可怜"二字,既惋惜月亮要孤独见证兴庆宫的衰落,也暗含对盛唐文化消逝的痛心。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残碑-明月"的意象组合,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那种物是人非的怅惘。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