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翁处度同游北山

两夫持镰行我先,巧寻径路其智专。我扶枯藤衣短后,意气已出层峰巅。

何郎鲍叔饱经历,胜处一一手自编。我携旧记访陈迹,正恐急景不得延。

当年共登青云梯,今日邀我为击鲜。始观神龟闯清泚,上有石壁来飞泉。

隐清遗基平可坐,下顾乱石如磨鋋。悬崖双瀑洒空雪,来自一握孤云天。

却从下流溯深险,崎岖直到清潭边。朝阳射光破幽閟,断虹上下遮潺湲。

传闻高山更高处,雅有行路从西偏。同行无乃深好事,杯酒自犒脚力全。

诛锄荆棘穷鸟道,欲进不得意愈坚。旋呼僮仆累危石,笑采野菊聊盘旋。

扪萝腾身上苔磴,往往欢呼争著鞭。侧行危步汗浃背,石角或使衣裳褰。

少焉身在双瀑上,又见高派冲泓渊。自笑泉石成膏肓,爱赏不减蚁慕膻。

巉岩数峰巧遮护,妙处二老初无传。脱迹尘埃到此地,便觉神思飘飘然。

回首江南尘一聚,城郭历历眼俗穿。相期更看水流处,步履未倦夸轻翩。

一上千尺穷山椒,碧涧靡迤流苍烟。寻源不能且忘返,石猊巍踞惊神镌。

退求归径惘难问,藤萝所在相萦缠。我方踟蹰风烟表,披披衣袂身欲仙。

晚归招提各痛饮,读尽屋壁长短篇。截筒环山笕清驶,窍出珠穗心亦怜。

棋枰相与论瓜葛,横琴不妨挥五弦。人生易老费扶掖,胜具大率须少年。

伊余历聘佳山水,爱奇切慕太史迁。明年炎暑袭故步,与君共枕清流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充满野趣和冒险精神的深山郊游,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互动和登山者的豪迈情怀。全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来理解:

1. 登山豪情(开头到"意气已出层峰巅") 诗人用生动的画面感描写登山场景:两个同伴拿着镰刀在前开路,自己拄着藤杖跟随。短短几句就刻画出驴友团的默契分工——有人负责探路,有人负责殿后,而诗人虽然走在后面,但精神上已经征服了高峰。这种"人未到心先至"的描写特别能引起户外爱好者的共鸣。

2. 山水奇观("何郎鲍叔"到"石猊巍踞惊神镌") 这部分像用文字拍vlog,记录了一路上的风景打卡点:先看到神龟形状的石头和飞瀑,接着是能俯瞰乱石堆的观景平台,还有双瀑布像雪花般飘洒的奇景。最精彩的是悬崖探险的描写——大家互相搀扶攀爬,衣服被岩石勾破也毫不在意,找到新瀑布时像孩子般欢呼,完全沉浸在发现美景的快乐中。诗人甚至自嘲说对山水的痴迷程度,就像蚂蚁迷恋羊肉膻味一样无法自拔。

3. 尘世感悟("回首江南尘一聚"到"披披衣袂身欲仙") 站在山顶回望城市,顿觉世俗生活就像困在灰尘里。这段通过强烈对比,突显出深山给人的精神解脱感。当诗人说"身欲仙"时,我们仿佛能看见他衣袂飘飘站在云端的画面,这种超脱现实的体验正是现代人向往的"逃离城市"的终极形态。

4. 归途余韵("晚归招提"到结尾) 回程后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大家在寺庙痛饮美酒,读墙上的题诗,用竹筒引山泉解渴,下棋弹琴闲聊。最后诗人感慨:探险需要年轻时的体力和热情,自己虽然爱山水如命,但毕竟岁月不饶人。这个结尾既真实又温馨,让整个冒险故事落回人间烟火气中。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鲜活的生命力——不是文人雅士的精致游玩,而是一群"驴友"披荆斩棘的真实探险。诗中"欢呼争著鞭""汗浃背"这些细节,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快乐。诗人用"膏肓""蚁慕膻"这种夸张比喻自嘲对山水的痴迷,反而显得格外可爱。这种既有冒险精神又不失幽默感的山水诗,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魅力。

楼钥

楼钥(1137~1213)南宋大臣、文学家。字大防,又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楼璩的三子,有兄长楼鐊、楼锡,与袁方、袁燮师事王默、李鸿渐、李若讷、郑锷等人。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及第。历官温州教授,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大定九年(1169年),随舅父贺正旦使汪大猷出使金朝。嘉定六年(1213年)卒,谥宣献。袁燮写有行状。有子楼淳、楼濛(早夭)、楼潚、楼治,皆以荫入仕。历官温州教授、乐清知县、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兼翰林侍讲、资政殿学士、知太平州。 乾道间,以书状官从舅父汪大猷使金,按日记叙途中所闻,成《北行日录》。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