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衡之之金陵(一作《送友人之金陵》。)
片帆遥挂蒋山青,空城渐觉(一作画角)秦淮晓。
白门美酒满城春(一作酒美香满城),吴姬唤客客不行。
楼中子弟皆(一作尽)年少,玉奴送(一作行)酒吹鸾笙。
陈郎不听黄金缕,朝之(一作走)东吴暮西(一作走)楚。
半生落魄一布袍,感慨长歌吊千古。
六朝遗迹生暮烟,故宫(一作家)衰草埋花砖。
凤凰台上醉李白,何人知子囊无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陈衡之(或另一位友人)前往金陵(今南京)的情景,通过沿途风光、金陵的繁华与历史沧桑,展现了友人的洒脱性格和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感慨。
1. 旅途与金陵风光:
诗的开头写友人乘船逆流而上前往金陵,初冬江水退落,风浪平静。船帆远远映衬着青翠的蒋山(即钟山),破晓时分的秦淮河畔,空寂的城池渐渐苏醒。这里用“寒江”“片帆”“空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略带寂寥的旅途氛围,同时暗示金陵这座古城的历史厚重感。
2. 金陵的繁华与友人的洒脱: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绘金陵的繁华:满城飘香的美酒,热情的吴地女子呼唤客人,酒楼中的少年们纵情享乐,歌女吹奏着精美的乐器劝酒。然而友人陈郎却不为所动,他一生漂泊,穿着布衣,却心怀慷慨,用长歌凭吊历史。这里通过对比世俗的享乐与友人的超脱,突出了他不慕富贵、洒脱不羁的性格。
3. 历史沧桑与人生感慨:
诗的结尾转向深沉:六朝古都的遗迹笼罩在暮烟中,昔日宫殿的废墟被荒草掩埋。诗人联想到李白曾在凤凰台醉酒赋诗的往事,感慨如今有谁能理解友人囊中羞涩却依然豪迈的胸怀?这里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兴衰交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叹息,同时也暗含对友人清贫却坚守自我的赞赏。
全诗的精髓在于:
- 画面感强: 从江行到城景,从酒肆到废墟,宛如一幅幅流动的画卷,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 对比鲜明: 热闹与孤寂、青春与衰败、富贵与清贫的对比,强化了历史与人生的无常感。
- 人物鲜活: 友人“不听黄金缕”“长歌吊千古”的形象,塑造了一个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文人典型。
- 情感深沉: 表面写送别,实则借金陵兴衰和友人行迹,抒发对人生际遇、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场景,传递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共鸣——对纯粹精神的追求,对历史沧桑的喟叹,以及在困境中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