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春行

辘轳罥寒田雀饥,江梅落蛀兔脚肥。
枯肠一夜转双毂,眼光吹上虾蟆衣。
岩腹新晴山鬼哭,女娲坟外春风归。
茧村纸帘大如蓆,拆拆藜杖金雀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时节乡村的奇特画面,充满了荒诞又生动的意象组合。

开篇用冻住的辘轳(井上打水工具)挂着饥饿的田雀,江边梅花被虫蛀却养肥了野兔,这种矛盾景象暗示着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诗人说自己整夜饿得肠子像车轮般转动,眼睛发花到把苔藓(虾蟆衣)都看成了食物,用夸张手法表现春荒时节的饥饿感。

中间突然转到山间场景:雨后初晴的岩缝里传来山鬼哭声,而春风已悄悄回到女娲坟边。这里用神话元素(女娲)和超现实意象(山鬼哭)营造出神秘氛围,暗示春天来临时的万物躁动。

最后回到现实:养蚕的村庄里纸门帘大得像席子,老人拄着藜杖"拆拆"作响,突然惊飞了枝头的金雀鸟。这个动态收尾把前文的荒诞感拉回人间,用日常细节(杖声、飞鸟)传递出春天特有的生机与声响。

全诗像拼贴画般把饥饿感、神话传说、乡村生活糅合在一起,通过看似不相关的意象碰撞,传递出早春时节那种既荒凉又充满生命力的复杂感受。诗人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让普通乡村景物焕发出魔幻色彩。

林光朝

(1114—1178)宋兴化军莆田人,字谦之,号艾轩。孝宗隆兴元年进士。通《六经》,从学者众,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行东南者,自光朝始。累官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出为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曾率郡兵击败入境之茶民军。召为国子祭酒,除中书舍人。后出知婺州,引疾提举兴国宫。卒谥文节。有《艾轩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