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漂泊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情感真挚,画面感强。
首联“尽室寄沧洲,孤帆独溯流”直接点明处境:全家寄居在水边的小洲上,自己独自乘船逆流而上。一个“孤”字突出了形单影只的凄凉感,而“溯流”暗示生活的艰难,像逆水行舟般不易。
颔联“天涯心似梦,江上雨兼秋”进一步烘托心境:漂泊天涯的感觉如梦似幻,而江上的冷雨夹杂着秋意,更添萧瑟。这里用“雨兼秋”三个字,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融合,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湿冷孤寂的氛围。
颈联“文字为人弃,田园被债收”转向现实困境:满腹才华无人赏识,连赖以生存的田园也因债务被没收。这两句用最直白的语言道出了知识分子的典型困境——怀才不遇加上生计艰难。
尾联“此名如不得,何处拟将休”是深深的叹息:如果连最后这点名声都保不住,还能去哪里安身呢?这里的“名”可以理解为尊严、社会认同,诗人似乎在说,当一个人失去物质基础又得不到精神认可时,就真的无处可去了。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用简练的文字道出了普通人都会经历的困境:事业的挫折、经济的压力、对未来的迷茫。诗人没有用夸张的修辞,只是平静地叙述自己的遭遇,但这种真实反而更能引起共鸣。特别是“江上雨兼秋”这样的画面,能让每个有过低落情绪的人瞬间感同身受。
李频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