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登上岳阳楼时看到的壮阔景象和内心感受。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登上高楼,眼前是浩瀚无边的洞庭湖水。用"漫漫"形容水势浩大,营造出开阔苍茫的氛围。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洞庭湖的美景:春天湖岸绿意盎然,连接着远处的云梦泽;夕阳染红湖面,让人联想到遥远的长安。猿猴在树上哀鸣,大雁飞越湖面显得吃力,这些细节让画面更鲜活。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慨:这样的美景只适合画成屏风画,挂在富贵人家的厅堂里供人欣赏。这里暗含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真正的自然之美被权贵们当作装饰品,普通人难以真正欣赏。
全诗通过宏大的自然景观与渺小的个人感受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社会的无奈。诗中色彩对比鲜明(绿岸/红波),动静结合(猿啼/雁飞),读来如同欣赏一幅水墨画。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